目录

荒漠貓

物種名稱

荒漠貓

學名:Felis bieti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Milne-Edwards,1892

英文名:Chinese desert cat, Chinese mountain cat

別名:草貓、草猞猁、荒貓、漠貓

同物異名:Felis chutuchta , Felis chutuchta Birula, 1917 , Felis pallida Büchner, 1893 , Felis subpallida Jacobi,1922

種類

食肉目 CARNIVORA 貓科 Felidae 貓亞科 Felinae 貓屬 Felis

瀕危信息

CITES:附錄II IUCN: 數據缺乏(DD)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瀕危等級:瀕危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等級:2級

物種特征

體形較家貓大,尾長,四肢略長,耳端生有一撮短毛。體長68~84厘米,尾長29~40厘米,肩高約25厘米,體重5.5~9千克。體背部棕傑或沙黃色,背中線不明顯。身上毛長而密,絨毛豐厚。頭部與體背顔色一致,上唇黃白色,胡須白色。鼻孔周圍和鼻梁棕紅色。兩個眼內角各有一條白紋。額部有三條暗棕色紋。耳背面棕色,邊緣棕褐,耳尖生有一撮棕色筆毛,耳內側毛長而密,呈棕灰色。眼後和頰部有二橫弄棕褐色紋。四肢外側各有4-5條暗棕色橫紋。四肢內側和胸、腹面淡沙黃色。尾末梢部有5個黑色半環,尖部黑色。荒漠貓比兔狲骨粗實。吻部短寬。鼻骨後部也較寬,顴弓粗而寬,額骨略隆起,後部平。聽泡凸圓,很顯革,胸室大而近圓形,矢狀脊短,人字脊顯著。牙齒構造基本似虎、豹的牙齒。上門齒成一橫列,犬齒發達,裂齒尖銳。在原産地,荒漠貓經常被誤認爲野貓。1973~1985年收集到的34只荒漠貓,經研究表明,荒漠貓和野貓、叢林貓有較近的親緣關係。1992年起正式命名爲荒漠貓。

動物繁殖

荒漠貓可算是神秘的小動物,它們還是我國的特有物種哦(當然,據說蒙古也略有分布)。說它們神秘,是因爲人類對它們所知不多,甚至連居住地都不能確定。以前人們曾記載在我國,它們可能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肅、甯夏和陝西等地。但經過有關人員科學評估後,認爲它們目前只出現在青海西部和四川北部(詳見《瀕危物種科學通訊》2004年第三期),不畏氣候的惡劣,在那裏的荒漠、山林邊緣、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地帶生活。由於數量稀少,它們被定爲我國II級保護動物(不知道目前是否上升到I級)。聽說青海西甯人民公園中的動物園曾成功人工繁殖出荒漠貓,使園內荒漠貓數量達到10只,這也使西甯動物園成爲目前世界上所有動物園中荒漠貓數量最多的一個。它們的存在也幫助人們對荒漠貓有了些更多的了解。

體型外貌

荒漠貓的體形較大,大概身長60-85cm左右。不過身形較爲粗壯,四肢比較短。大概是因爲住在寒冷地帶的緣故,它們的毛又長又密,還有厚厚的絨毛。在冬天它們的毛色較淺,呈淡黃褐色,到了夏天則變深了。它們背上中部的毛色較深,呈深紅棕色,有5條連續或斷續的黑褐色縱行條紋或斑點,並具有十分顯著的長峰毛。而腹部則是灰黃等淺色。全身也沒有明顯的條紋,不過有時體側和四肢會點綴些不明顯的斑紋。它們的尾巴很長,尾巴背面顔色和體色相同,但在長尾巴的末端還會環繞些暗棕色的條紋,到了尾尖則變成了黑色。它們的頭部比較寬,兩頰各有一條深色斜橫紋。耳朵的根部微泛紅棕色,尖上還有一撮2cm左右的叢毛。它們的爪子都有粗密的長毛覆蓋,大概是爲了適應那些崎嶇道路。

探索研究

據了解,荒漠貓也是熱衷於在夜間和晨昏的時候四處活動的家夥。同時也熱衷獨居。也就是說男貓女貓之間只有在每年冬天1月至3月的戀愛季節才會在一起待上一陣子。它們小小的戀愛結晶一般在2個月後出生,大概有2-4只,當然帶孩子的又是任勞任怨的貓媽媽們。

生存習性

  荒漠貓一般選擇洞穴居住,合適的天然洞穴當然是最好。據說這種洞穴還分繁殖洞和臨時洞兩種。繁殖洞顧名思義是貓媽媽帶孩子住的地方,一般安置在向南斜坡上,爲了安全起見,都有好幾米深(3-5米左右),聽說還有1-3個彎道,且只有一個出口。而臨時洞呢,一般是離食物不遠的地方,洞道淺,還有好幾個出口。這樣的洞穴一般供男貓們使用(看看看看,單身漢就這麽慘啊……唉……不過女貓單身的時候住什麽洞呢??)。

荒漠貓在我國分布於西北、西南地區,在國外還見於蒙古等地。棲息在海拔2800-4000米的黃土丘陵幹草原、荒漠、半荒漠、草原草甸、山地針葉林緣、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地帶,也在雪地上活動。生活有規律,早晨、黃昏以及夜間出來活動,白天休息。性情孤僻,除了繁殖期外,都營獨居的生活。主要以鼠類、鼠兔、旱獺、鳥類等爲食,所以活動區域與這些動物的分布密切相關,在高山裸岩地帶和陰坡的雲杉林中,由於植物貧乏,齧齒類數量稀少,所以就沒有它的蹤迹。而在柏木疏林和高山灌叢一帶,由於食物和隱蔽條件良好,齧齒動物數量多,它的活動痕迹,如足迹、脫落的毛團、食物殘骸和糞便等,也就很常見。春季地表尚未完全解凍時,它依靠靈敏的視覺、嗅覺和聽覺,用前爪在高原鼢鼠的洞道上方將表土撥開,待高原鼢鼠出來封堵洞口時將其捕獲。對於在地面活動的鼠類,它一般在都能就地捕獲。夏季是荒漠貓的繁殖、哺乳季節,這時大量的鼠類幼仔也開始獨立生活,在地面上活動頻繁,恰好爲荒漠貓提供了豐富的食源,有利於哺育幼仔,所以在這時期荒漠貓的活動範圍也比較小,而且很固定。秋季各種鼠類相繼侵入農村田野中自然幹燥的麥垛附近,有的從地下挖掘洞道一直延伸至麥捆下面,將麥穗和麥莖拉人洞道,此時荒漠貓也尾隨鼠類而來,夜間在麥捆周圍活動頻繁。冬季氣溫低,天寒地凍,荒漠貓就在夜間到懸崖邊上去捕食雀類、雞類等中、小型鳥類,但過深的積雪常常影響鼠類的活動,造成荒漠貓食物短缺,有時被迫遷移到居民區附近活動,盜食家禽。

它在捕食較大的動物的時候,一般先從頭部和頸部開始撕咬,留下皮毛和部分內髒,而在吃鼠類等小型動物時,則將其整個身體,包括皮毛、內髒和尾巴都統統吃盡。常利用天然岩洞居住,分爲繁殖洞和臨時洞兩種。繁殖洞一般分布在山的中部和上部的多岩石的地方,洞道一般呈水平方向伸展,長度爲290一536厘米之間,有1一3個彎曲,巢穴處在黑暗的洞道深處,裏面鋪墊有兔類和旱獺的毛皮以及碎骨等。每個繁殖洞只居住1只雌獸及其哺育的幼仔。臨時洞大多選擇在距離食物資源較近的地方,一般有很多個洞口,洞道較淺,長度在244一260厘米之間,主要是爲了避敵或臨時利用。雄獸大多棲居在這種洞穴中。它還有重複利用舊巢穴的習性[1]。

捕食習性

它們的食譜主要由多種齧齒類動物、鼠兔、旱獺、蜥蜴、鳥類等組成。有時食物緊缺的時候不得不跑到人類居住的地方搞點家禽填飽肚子。它們的聽覺十分敏銳,據說有時能依靠聆聽高原鼢鼠在地穴裏的活動情況把鼢鼠從地洞裏挖出來。

生存威脅

威脅荒漠貓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是偷獵、化學毒物及生存環境改變(瞧,都是咱們人類的原因)。因爲它們原本數量稀少,即便它們不是偷獵的主要對象,但這些因素也會深深影響它們的未來。如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目前它們被我國列爲II級珍稀保護動物,在國際上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CITES Appendix II)。

wolfbbs.net_imagehost_uploads2_3cb2e1856f.jpg

資料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1004.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