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袋狼 ====== 袋狼(學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因其身上斑紋似虎,又名塔斯馬尼亞虎,祖先可能廣泛分佈於紐幾內亞熱帶雨林、澳洲草原等地。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樣,母體有育兒袋,產下不成熟的幼獸,在育兒袋中發育,為夜行性。 現狀 : 滅絕 ===== 二名法 ===== Thylacinus cynocephalus (Harris, 1808) ===== 主要特徵 ===== 袋狼體型苗條,臉似狐狸,嘴巴可以張成180度,經常潛伏樹上,突然跳到獵物背上,一口可以將獵物的頸咬斷, ===== 歷史 ===== 袋狼曾廣泛生活於澳洲和新幾內亞,5千年前,澳洲野犬隨人類進入澳洲,與食性相同的袋狼發生爭鬥,袋狼隨後從紐幾內亞和澳洲草原漸漸消失,僅在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上還有生存。但自1770年英國探險家科克到澳洲探險以來,因為被懷疑襲擊羊群,所以被牧民所痛恨,然而多數事件的元凶其實是澳洲野犬。移民們把袋狼視為敵人,認為其為「殺羊魔」,並且在政府的獎賞制度鼓勵下進行大肆屠殺,使其近乎絕跡。當政府欲停止袋狼絕種趨勢時,情況已無法挽救。1933年有人捕獲一隻袋狼,命名為班哲明,飼養在赫芭特動物園,1936年死亡,此後再沒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1936年後不斷傳出有酷似袋狼的動物在紐幾內亞襲擊家畜的消息,也有許多目擊者聲稱他們看到袋狼,但卻沒有鐵證可以證明袋狼確實仍存於世。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發現腐爛的動物屍體,經專家證實確為袋狼屍體,但對其是否為新鮮屍體或是多年前留下的乾屍科學家看法分歧。袋狼是否已經滅絕,不得而知。 1999年澳洲博物館館長麥克‧阿契在雪梨博物館發現一個自1866年被保存在酒精中的小袋狼標本,麥克‧阿契便著手研究從中抽取DNA使袋狼復活的可能性,2000年5月13日又在其他博物館發現六個類似的標本,使得相關的基因庫更為完整。麥克‧阿契表示,袋狼將在五十年內透過複製科技重現於世。 ===== 科學分類 =====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袋鼬目 Dasyuromorphia 科: 袋狼科 Thylacinidae 屬: 袋狼屬 Thylacinus (Temminck, 1827) 種: 袋狼 T. cynocephalus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5/ThylacineHobart1933.jpg}} 資料 BY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2%8B%E7%8B%BC&variant=zh-tw|維基百科]]